M6米乐新闻中心
权威发布|我市召开2023年m6米乐东营市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
2月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年东营市经济社会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到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燕志强,介绍东营2023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市发展改革服务中心主任、市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兰建荣,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清海,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新峰,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朱秀辉,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栋回答记者提问。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对山东工作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四个高”工作要求和“两个高于”工作目标,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惠民生,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加速恢复、回升向好态势,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部分指标位居全省首位,为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作出积极贡献。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年我市生产总值为3899.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5.24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222.88亿元,比上年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80.94亿元,比上年增长6.9%。
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特色农业提档升级,农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202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其中,农业增长4%,林业增长17.2%,牧业增长6.3%,渔业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8%。粮食总产量151.92万吨,增长4.4%,再创历史新高。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生猪出栏136.2万头,增长6.8%;猪牛羊禽肉产量30.7万吨,增长6.7%;禽蛋产量6.1万吨,增长6.3%;牛奶产量47.7万吨,增长6.5%。
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力主攻链条经济,认真落实重点产业“链长制”,聚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工业生产支撑有力。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居全省第1位。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2%,制造业增长15.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从主要行业看,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业增长18.1%,石油加工业增长16.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5.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3%。
突出抓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生产性、生活性和新兴服务业三个板块加快突破,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9%,较前三季度扩大1.6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12.4%、11.9%、9.9%、9.5%。全年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97.2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增长94.4%、26%、19.7%。
将恢复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出台促进房地产26条、消费11条、文旅11条、提振扩大消费10条等政策,开展“惠享东营消费年”等促消费活动,持续释放消费需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2亿元,同比增长9.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52.86亿元,增长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9.16亿元,增长10.4%。按消费形态划分,商品零售额680.75亿元,增长6.6%;餐饮收入161.27亿元,增长21.7%。升级类消费快速增长,限上单位新能源汽车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0.9%、39.1%、36.3%。线上消费迅猛增长,限上批发零售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42.8%。
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不动摇,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准确把握投资方向,深挖有效投资潜能,投资驱动发展的“强引擎”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居全省第1位。分重点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31.4%、15.6%。实物类投资增长较快,建安投资、设备工器具投资分别增长9%、8.9%。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四新”经济投资分别增长28.7%、21.5%。企业投资意愿增强,民间投资增长13.4%,占全部投资比重为49.9%,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
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63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中,税收收入199.76亿元,增长13.9%。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1.86亿元,增长3.4%。截至2023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017.59亿元,较年初增加664.8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4176.05亿元,较年初增加452.90亿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4%。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分别上涨3.4%、3.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持平;医疗保健类、居住类、食品烟酒类、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下降0.1%、0.1%、0.9%、2.9%、2.8%。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32元,增长6.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75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74元,增长7.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4,较上年缩小0.05。
总的看,在过去一年里,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沉着应对、精准施策、稳扎稳打,在承压中坚毅前行,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全市经济快速回升向好得益于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上下聚焦企业群众所需所盼,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展政府机关运转、政企沟通交流、数字政府建设提速提效“三大行动”,实行企业诉求“2110”接诉即办,推出53项创新突破事项,争取省级以上试点7个、省“揭榜挂帅”项目27个,“政企行”阳光执法、“项目警长”机制、“三前”模式保障项目用地等一批创新做法被国家、省肯定推广,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是全面深入贯彻习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加快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一年。我市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要求,深入实施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2023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生产、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呈现出“底盘更稳、动力更足、质量更高”3个显著特点。
一是底盘更稳,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2023年我市抢抓发展机遇,发挥产业优势,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家底越来越厚。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99亿元,由上年的全省第10位进至第9位,连续2年实现进位赶超。含海关代征的税务部门税收收入突破1200亿元,达到1206.4亿元,由上年的全省第5位进至第3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本外币存款及贷款余额等经济指标总量也均创历史新高。
二是动力更足,经济增速高位运行。主要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1.0个百分点,高于上年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也是2015年我市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后除2021年特殊年份外的年度GDP最高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1、5.6个百分点,高于上年2.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已连续16个月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继续稳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0、2.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连续4年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除了这3项关键经济指标之外,粮食总产量、税务部门税收收入增速也均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2位,经济运行全面向上向好的特征非常明显。拉长时间线年的经济运行成绩单,在整个东营建市以来的发展历史上都是比较突出和亮眼的。
三是质量更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4.8%,高于石油加工业7.2个百分点。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7.3%,高于全省1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新兴产业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7%,占全部投资的8.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势迅猛,增速达到61.6%。“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1.5%,占全部投资的50.7%,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高端产业快速崛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2%,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6个百分点。服务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8%,较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
总的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成绩来之不易。2024年,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以东营的“稳”“进”“立”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
2023年,东营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比较亮眼,请问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扩大有效投资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稳住当前经济大盘的最有效手段,项目是扩投资的重要载体。2023年,市委、市政府把抓项目扩投资摆到经济工作的首位,超前谋划、高位推进,政策向项目聚焦、要素向项目集聚、干部向项目集中,营造了全市各级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16地市第一位。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3.4%,制造业投资增长31.4%,“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1.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7%,均居全省前列。主要措施:
(一)突出项目谋划。建立全市重点项目储备库,在库亿元以上项目644个,总投资5785亿元。实行重点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滚动推出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761个,“一项目一台账”跟踪服务,周调度、月通报。对关系全市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立联系帮包机制,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66个、挂图作战重点项目54个。组织两次省市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集中开工项目424个,总投资2555亿元,为扩投资夯实了项目支撑。
(二)突出重点领域。聚焦“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新三样、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选择178个“四新”经济类重点项目、88个产业“智改数转”项目、30个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建立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全链条闭环推进机制,发挥投资项目对产业发展的增量拉动。其中,77个竣工产业项目新增产值288亿元。指导21个高端化工和新能源项目通过省级节能审查,新增综合能源消费量187.32万吨标准煤,均居全省前列。组织召开金融支持东营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省属国资国企助力东营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推介项目162个,对接融资需求1293亿元。选取总投资305.7亿元的22个民间投资项目,在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予以重点推介。
(三)突出对上争取。认真研究国家、省扩投资政策,围绕重点投向和领域,集中谋划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全力对上衔接、做实前期工作,取得上级支持最大化。2023年,全市获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92个,债券资金128.4亿元,较上年度多2.4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0个,争取资金3.27亿元,较上年度多1940万元;国家审核通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26个,贷款总需求52.81亿元。
东营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工业占主导地位,服务业一直是我市短板弱项。请问2023年,服务业有哪些情况和举措?
东营因油而生、因油而兴,是典型的工业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57%,相对地,服务业占比偏低仅为38%,仍居全省末位。从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来看,我市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8万元左右,居全省前5位。2023年,市委、市政府把服务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政策引领、攻坚突破、项目建设、载体培育等举措,服务业呈现出规模快速扩大、质量更趋优化的态势。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9%,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总量达到1480.9亿元,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8.8%,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营收利润率较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一是抓政策引领。服务业是典型的政策经济,市委、市政府不断丰富服务业政策“工具箱”,围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档扩容、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三个方面,分行业明确三年工作目标、发展重点,配套实施服务业补短提升十大行动,形成了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市委、市印发,并明确了“6+5+6”产业体系,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细化实化工作措施,“一业一策”制定重点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精准助力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发展。同时,针对服务业疫后复苏,在落实好省四批政策清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出两批市级“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其中涉及服务业71项;尤其聚焦房地产、消费、文旅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特别推出4批48条专项政策,政策效应初步显现,“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城市品牌影响力迅速扩大,全年接待国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增幅均超过60%,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房地产呈现企稳向好态势,开发投资、销售面积、网签面积增速均明显高于全省。
二是抓攻坚突破。市委、市政府确定2023年实施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攻坚,在年初制定攻坚目标和7个攻坚领域、31项攻坚举措的基础上,适应服务业发展新要求,对攻坚目标、攻坚领域、攻坚措施进行了充实完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精准,以市印发实施。在攻坚过程中,密切关注攻坚领域和行业重点指标变化,坚持问题导向,会同各主管部门逐月分析会商,对各县区、开发区精准“画像”,推送问题清单及整改提升建议180余条,形成了市县、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有力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逐季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4.5%、上半年的5.7%、前三季度的5.3%,提高到全年的6.9%,实现了超越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
三是抓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从谋划实施、向上争取、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力推进,持续为服务业发展注入活力。年初,谋划储备126个服务业项目、总投资895亿元,选定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30个、总投资297亿元,实施月调度、月通报。抓住省建立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库机遇,推荐争取21个项目列入省项目库,其中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项目获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的道合化学药物定制化生产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其研发中心变更建设地点及建设方案,获国家支持。
四是抓载体培育。把载体培育作为重要抓手,聚焦市场主体扩大,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培育,深入摸排挖潜,分类精准指导,全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115家,增长24%;新增省级平台3家;发展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1家。东营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走深走实,聚焦园区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吸纳8300余家企业入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发展。2023年,全市工业经济增速夺得全省第一位,请问有哪些显著特点和积极变化?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顶格召开加力提速工业经济、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5次大会,实体化运行工业运行指挥部,凝聚形成大抓工业强大合力,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态势,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居全省第1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主要呈现以下四方面特点。
一是“稳”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石油加工、化工、橡胶产业占工业比重超过2/3,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3%、15.2%、18.1%,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骨干企业实力强劲,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7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三大榜单”入围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二是“进”的态势进一步增强。我市获评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8%,增速居全省第3位;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3%,增速居全省第2位。扎实推进“减油增化”,化工行业占比超过炼业7.2个百分点,利华益60万吨/年丙烷脱氢项目、蓝湾26万吨/年聚丙烯酰胺项目等69个重点工业项目投产,有力拉动了工业增长。
三是“新”的动能进一步集聚。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五强”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3。新材料产业近三年产值年均增长15.9%。“新三样”加速扩量提质,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新能源汽车刹车片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1位。优质企业实现倍增,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同比增长87%,增速居全省首位;新增省“瞪羚”企业31家、“专精特新”企业183家,连续两年增幅超过100%。
四是“优”的环境进一步升级。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企业家恳谈会,开展“千名干部进企业、百个部门进工地”活动,解决企业问题794项。化工园区扩区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广利、东营区、垦利胜坨、利津滨海新区4个化工园区扩区申请获批,新增可利用土地11.24平方公里,总投资459亿元的32个项目快速落地。
2024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坚决扛牢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锚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把工业稳增长摆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扩需求、促循环、助企业、强动能、稳预期,持续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023年被确定为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年,部署实施数字产业化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等五大行动,请问去年我市在数字经济领域攻坚突破取得了哪些成效和亮点?
2023年,市委、市政府顶格召开全市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大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制定出台数字经济攻坚突破14条、制造业数字化转型7条、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18条等一揽子政策措施,“一园一策、一业一策”支持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攻坚突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创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机制,做优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通信业。实施工业企业剥离数字经济板块成立独立法人实体专项行动,引导华泰、海科等17家龙头骨干企业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等数字板块业务,注册成立独立法人实体。2023年1-11月份,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同比增长为228%。
二是创新发展工业互联网,成功创建国家级“双跨”平台。实施“工赋东营”行动,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梯次培育体系。“云帆”工业互联网平台成功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我市成为全省第5个拥有国家级“双跨”平台的地市。新培育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1个、省级平台3个,打造风能原动设备、石油装备2个省级“产业大脑”。
三是深度推进数实融合,产业数字化基础日趋坚实。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实施总投资304.5亿元的88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垦利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省级“晨星工厂”试点县区,新增市级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90个。胜软科技“基于油气大模型的智能决策系统”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7个场景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有色金属、石油装备、高端化工(氯氢)、功能陶瓷材料4个产业链数字经济项目入选省首批“数字经济总部”,数量居全省第3位。
四是加力夯实数字经济底座,成功创建国家“千兆城市”。加快5G网络、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1990个,累计建成8010个,5G基站万人占有率居全省首位。强化物联网终端部署,总数达416万个。建成综合型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个,全部接入国家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突破50亿个,节点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五是持续优化发展布局,数字产业集聚区特色鲜明。确定“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发展布局,高水平建设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全市数字经济核心引领区。易数链、誉存等一批签约项目投入运营,海克斯康东营赋智中心从签约落地到投入运营,仅用时5个月,跑出了“东营加速度”。利津数据(内容)产业园、河口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园区加快建设,为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3年全市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对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请问2023年促进消费工作有哪些亮点?2024年有哪些工作打算?
2023年,我市着力恢复和扩大消费,多措并举、惠企助民,不断提振消费信心、挖掘消费潜力,全市消费需求稳步释放,消费品市场持续恢复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2.01亿元,同比增长9.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个、0.5个百分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政策效果好。制定出台《2023年东营市商务领域促消费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措施》等16条政策措施,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推动居民消费平稳增长。全年共发放汽车消费券1000万元、餐饮消费券5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4亿元以上。二是举办活动多。围绕“惠享东营消费年”这一主线,聚焦汽车、餐饮、家电、电商等板块,组织举办了“2023惠享东营消费年”“惠享消费年食在黄河口”“2023东营夏季汽车特卖会”等系列促消费活动130余场次,参与商户1.6万余家次,活跃了消费氛围,激发了消费活力。三是消费更方便。着力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截止到2023年底,全市建成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3个;推进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广饶西关古街入选市级第二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强智慧商圈建设,悦来湖数字经济产业园5G智慧商圈入选第二批省级智慧商圈试点。加快发展电商新业态,常态化开展直播电商培训,河口电商产业园、中国直播产业创新基地、黄河口(易谷)直播基地等入选山东直播电商基地。全年实现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70.52亿元,同比增长46.3%,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一是狠抓促消费政策落实。在全面落实上级促消费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聚焦消费痛点难点,及时研究出台针对性强的促消费措施,推动消费持续扩大。二是持续办好促消费活动。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全民共享”原则,聚焦重点消费领域,引导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利用中秋、国庆、元旦、春节等消费节点,组织开展好嗨购节、美食会、汽车博览会等系列促消费活动,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三是积极打造促消费平台。着力推进城市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和特色商业街区“两圈一街”更新提升,按照“一圈一策、一街一策”原则,优化商业业态、丰富消费层次、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四是培育扩大线上消费。围绕“消费促进年”安排部署,开辟新路径,培育新动能,在培育电子商务园区、发展直播电商、农村电商等方面发力,并组织开展好“网上年货节”“618网购节”等电商促消费系列活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助力线上消费提档升级。
2023年,在国际需求持续低迷、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市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推动全市外贸进出口不断回稳向好?
2023年,面对国际需求疲软、原油进口“量价齐跌”的严峻形势,我市进一步强化国际市场开拓,细化外贸企业服务,积极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全力推动外贸回稳向好,2023年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2494.3亿元,居全省第4位,下降5.1%。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国际市场开拓。围绕主导产业和主要市场,制定全市境外市场开拓计划,谋划了100个重点境外展会,全年组织480多家企业参加了133届、134届广交会、新加坡轮胎展、阿布扎比石油展等102余场境内外展会;组织20余家企业组团赴俄罗斯、白俄罗斯洽谈对接,举办东营喀山石油装备产业设备与技术推介会,推介我市石油装备产品,帮助企业拓市场拿订单。在全球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全市橡胶轮胎、石油装备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0.2%、30%。
二是积极扩大进口。帮助13家企业争取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3325万吨,全年进口原油3796万吨、货值1437.5亿元;指导企业扩大燃料油进口,帮助14家企业新获批燃料油进口资质,全市进口燃料油427万吨、货值141.8亿元,数量和货值分别增长6.5倍、6.7倍;扩大铜矿砂、橡胶类商品等进口,全市进口铜矿砂75.2亿元,增长5.2倍,进口橡胶类商品23.6亿元,增长3.7%。
三是加快培育新增长点。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建成东营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石油装备+精密铸造”特色产业带跨境电商培育行动,全市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128.6亿元。黄金加工、MTEB等项目进出口实现突破,新增进出口95.4亿元。加强外贸企业培育孵化,全年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29家,实现进出口额141.8亿元。
四是细化外贸企业服务。开展外贸企业调研走访,及时掌握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出口情况,发挥商务、海关、外汇、税务等部门外贸会商会议作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举办应对贸易摩擦、进出口政策、贸易便利化等专题培训班4场,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助力外贸企业发展。
2023年全市GDP增长7.0%,不管是横向与各市对比,还是纵向与历史对比,都是一个比较高的增速。能否介绍一下三次产业各自对GDP增长所起到的作用?
2023年,全市GDP增长7.0%,稳居全省第1位。19个行业门类中,有11个行业增加值保持了7%以上高速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5.0%、57.0%和38.0%,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3%、58.9%和37.8%。
从一产看,农业生产平稳有序。农业是民生之本,农业生产既关系着市场供应稳定,也决定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成色。2023年,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种植业和畜牧业表现亮眼。粮食产量超过15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增长4.4%,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生猪、家禽出栏分别增长6.8%、8.3%,猪牛羊禽肉、禽蛋、牛奶产量分别增长6.7%、6.3%、6.5%,市场各类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从二产看,工业支撑带动作用稳固。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兴则城市兴。2023年,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显著,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7.2%,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4%,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5%,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固定资产投资强力拉动下,建筑业生产形势向好。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增长8.9%,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
从三产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趋势显效。长期以来,我市服务业底子薄、增长慢、贡献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2023年,我市加快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9%,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较上年提高11个位次;占GDP比重为38.0%,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较快,增加值分别增长7.5%、11.9%、12.4%,合计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增加值分别增长8.3%、9.5%、8.5%,合计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
可以说,在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共同作用下,推动了全市经济运行全面回升向好。2024年,随着各项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内外需求加速释放,市场活力稳步增强,我市对产业发展进行系统谋篇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一产稳、二产强、三产优”的态势更加巩固,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023年11月底以来,省、市相继召开了新型工业化大会,要求扎实做好新型工业化各项工作,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那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作为山东省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和“一基地、两集群”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奋力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争排头、当标杆。2023年,东营港港口吞吐量突破7000万吨,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3个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综合实力在全国630家化工园区中列第6位。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发展全过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勇闯新路、勇挑大梁。
一是在强化创新引领上加力提效。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研机构为引擎,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作用,加快在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上,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链同产业链深度融合。同时通过搭建双创孵化载体、双创促投中心、科创交流空间等多元化形式,助力企业更好地通过研发获益,为产业发展赋能。
二是在构建高端化工先进制造业集群上加力提效。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进总投资273亿元的鸿丰化学浆态床项目、总投资208亿元的亚通化学绿色低碳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建设;坚持集链成群、数字赋能、低碳发展理念,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实现区内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工提质、新材料增量崛起”转变,创建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是在节能降碳绿色制造上加力提效。深入实施节能降碳行动,严格能效约束,加快重点用能行业节能降碳技术及装备的创新和应用,强化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用能电气化水平,鼓励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带动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全面推进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四是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上加力提效。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进度,加快电子专用化学品制造项目的招引和建设m6米乐。推动规上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重点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全覆盖,全面提高开发区及企业智慧化调节生产、防控风险、高效管理、优选项目、优化政策的能力。
五是在港口设施建设上加力提效。2024年,重点实施总投资142亿元的20个港口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5万吨级单点系泊、一突堤集装箱码头和通用泊位等在建项目建设,确保2024年10月份集装箱码头和通用泊位建成投用,年底25万吨级单点系泊基本建成,全部投用后预计年可新增港口吞吐能力5000万吨,力争到2025年建成亿吨大港。m6米乐m6米乐